北京的100亿、武汉备案的170亿都只是产业化的前奏,后续将会有更多地方跟进。而从北京、武汉两地的项目投资金额来看,试点城市的空间已经有点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意味着车路协同即将从小规模的试点逐渐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
四、单个路口造价50-60万,路侧感知设备是“大头”
“车路云一体化”基建项目主要涵盖车端设备、路侧基础设施、云控中心、网络系统和实施安装环境几大核心版块,其中,各版块占比:
1、路侧基础设施:如感知设备,包括摄像头、雷达,用于实时捕捉交通流量、车辆行为等数据RSU、边缘AI算力等,占比在30-35%。
2、云控中心:作为数据汇总与处理的中枢,负责处理各个路口的数据,提供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占比在20%左右。
3、网络系统:利用神经网络、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占比在30%左右。
4、实施安装环境:占比15-20%。
5、车端设备:如OBU车载单元,促进车辆与路侧设施间的高效信息交互,支撑自动驾驶等未来出行方式。因这一块可能是用户直接付费,暂不计入投资环节。
千方科技在近期“车路云一体化建设”调研交流纪要中也提到,以北京单个试点城市为例,一个城市的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30%和通信网络相关,这一块主要是运营商的版块;70%和核心设备、软件、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相关,信息化这种软硬件的比例能达到80%以上。
其中路端的感知单元,纯设备大概20-30万,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含施工安装大概40万。剩下的是云控中心、边缘端计算单元,加起来单个路口就有 50-60万的规模。
试点城市当中,以一个城市至少1万个路口来算,光路端的感知单元这一块,单个城市总价至少就能达到50-60亿的市场体量。这还只是城市道路的体量,不涵盖高速公路的项目。
由此可见,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是项目中占比最大的版块,也有望成为产业内增速最快的板块。面向车路云一体化的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别多、流动大、非结构化程度高的特点,路侧设备对交通数据的采集范围和时长远高于车辆采集,其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数据的体量和丰富度也远高于车辆,依托路侧收集的海量实时全面的数据,可有效赋能自动驾驶算法模型进行训练迭代。
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路侧通信单元(RSU)、路侧计算单元、路侧感知设备(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交通管理设施(联网信号机、联网交通信息发布设施、其他交管设施)等。
在这些设备设施当中,早期交通安防的海量部署已经奠定了庞大的路侧感知设备基础,比如司机们所熟知的道路交通“摄像头”。不过车路云一体化城建项目,将不止服务于智能交通,也将融合到智慧城市、政务民生等应用场景,设备的功能模块都将进一步升级。在这一波“车路云一体化”建设规划下,路侧端海量的摄像头有望迎来新一轮更新换代,这值得视频监控、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企业的重点关注。
五、谁将吃下“路侧感知设备市场”大蛋糕?
“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城市试点名单一出,市场即刻掀起一波热潮。一些投资机构早已经拉出一系列概念股名单,企业的回应也相对积极。而针对路侧感知设备市场这一块,安防企业的呼声依然最高。
海康是不得不提的存在,安防龙头本身强大的市场占有量和影响力,已经为拿下新的大颗粒项目奠定了稳定的品牌基础。据了解,海康针对该类项目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在路侧,海康雷视一体机融合雷达和视频等感知手段,结合雷视多模态大模型,大幅提升极端环境下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够降低数字化道路的建设成本;在车端,海康汽车电子业务为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提供包括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在内的全栈传感器解决方案,提升车路云一体化协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