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泛苏亮亮: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公司内部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产业数字化离不开产业,再来才是数字化手段的升级。我们接触了很多传统的建筑企业,对于AI能够解决长久存在的问题,都很惊讶,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从事的是算法软件与设备制造,具体场景中打桩机如何运行、塔吊机械如何运作,其实一开始也是不清楚的。于是我们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引进跨专业人才。我们之前的投资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企业需要三个角色,一是行业老炮,二是技术大拿,三是资深管理运营,只有这三个角色结合起来,才能把公司做好起来;
二是外部的规模和效率的权衡问题,因为安防、泛安防、AIoT具有明显的长尾特点,如果公司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解决效率的问题,如果要靠堆人或者定制的方式去做项目的话,商业模式非常难以持续,我们在2017年,公司曾经做过尝试,把能力沉淀到PaaS平台上,单一个设备管理便有7-8个参数,实现不同场景不同的配置,一定程度上解决效率的问题。除此之外,解决效率的问题,我认为需要一个生态,有些技术我们自己做,然后扶持一些生态合作伙伴,让他们去接触终端用户,消化市场需求。在这个产业链里,企业要明确自己处于的层次,去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这样才有意义。
主持人:释放数字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下的趋势,企业和用户该如何迈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喻波:这个主要是要基于企业自身,现实一点谈当前数字化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够胜任。现在谈论比较火的AIGC大模型,并不是一般公司能做的,大模型有两个条件,一是拥有海量数据与相关的技术团队,二是持续的技术投入。国内也有一些大的公司推出相应的产品,业内大部分的企业都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做更多的应用,解决行业细分场景的痛点。
宇泛苏亮亮:我最近看了一个笑话,一个人认为打算盘很累,于是发明了一个机器人,让机器人帮忙去打算盘。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却让我启发,数字化不是表面的上个OA系统,其实是业务模式的转型,以前算盘计数的方式,已经演进到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实现。
转型的第一步要明确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例如客户的需求很难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改变,亚马逊CEO也曾经讲过类似的话,一定要看10年之后有哪些不变的,然后再来想现在到底要做什么,对于数字化转型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
主持人:苏总,就您所关注的行业中,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用户在数字化转型中有哪些关键的步骤值得我们去注意?
宇泛苏亮亮:对于我们接触的这些客户而言,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弄清楚产业自身的价值,例如建筑行业,更多人理解的便是盖房,但是实际上有个别的施工总包商,开始思考他自身的价值体现,我们接触的一家江苏企业,现在就将自身定位为城市智能运维,尤其在房地产低靡时期,企业的能力该如何去体现,未来可能也会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这次圆桌的最后一个问题,本次的话题是穿越周期,上面谈的更多的是释放生产力,对于2024年,三位嘉宾针对各自的行业,有哪些展望可以分享给我们的?
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喻波:在智能制造领域,个人认为还是人工智能值得被期待。大模型目前来看,更主要在消费领域多一点,要进入到工业领域仍然存在不少挑战,但一旦进入进来,相信也会对全球的制造行业形成颠覆性影响。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模型或者数字化转型,实际上都是工具的变革到决策的变革。
宇泛苏亮亮:提到大模型,最让我们做视觉的公司兴奋的事情是Facebook发布的分割一切的算法,其已经颠覆了过去训练物体识别的逻辑,可以实现直接输入,把所有东西分割出来。这个事情与建筑工地或生产安全相关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目前的运行成本太高。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们自己在做也希望看到,能把大模型尽量往小去做,实现同样的功能。
这个事情在上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时候,其实也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尽量把模型做大,然后去做人像分析的服务器,例如从1亿人中寻找一个人,另一个路线,也是宇泛在走的,就是尽量把它做小,在一个小型的设备里,能够将其运行起来。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始在想如何把大模型在比较便宜的小型嵌入式芯片上面运行,一旦成功,相信会对所有跟AI视觉相关的产品都会发生变化和调整。